西江边上的家乡小城历来有“龙船水”之说。可不,端午节后,雨落不停,有时一天下四五场,连日不歇。百川相汇的西江水位很快抬升。当洪涛涌起,浊浪泛岸时,小城人心中那根弦又被彻底地拨动。
每到汛期,小城人上街“睇水大”(看涨洪水)成了保留节目,成为一种习惯。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绵长的堤岸,临江的亭台,以及西江桂江上的几座大桥,满是看水之人。他们或一家几口,或朋友三五结伴,或一人独行,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带着淡定的神情,他们心里明白,洪水到什么程度才会出险情。仿如节假日随意郊游,走走坐坐,看看聊聊,还可在岸边的大排档吃一碗龟苓膏,嗦一碟田螺,慢慢待上小半天。最高兴当属小朋友,蹦蹦跳跳,好奇兴奋,问这问那。大人还会趁机给孩子们上一节生动的洪水课。
此刻,水涨江宽,烟雨凄迷,景象与平时迥异,大家纷纷立此存照并急着与亲友分享。有的摄影发烧友上山登塔,拍下洪水过境的浩荡场面,又或以桥、岛,或以河东、河西,或以江南、江北为背景,特写加全景,用“大炮”用无人机,多角度全方位呈现洪水。于是乎,朋友圈、小视频等都在“发”洪水。一时间,满城俱是看水人,惹得远在千里的女儿也在微信问我,家乡发大洪水了?我笑笑说,还没呢,水位还不到20米。女儿这才放下心来。
小城人都知道,20米左右水位,与防洪堤的27米的防御能力还有一段距离。隐忧之余,他们更多的是惯看洪水的淡定。
防洪堤建成已差不多20年了。在此之前,小城几乎年年被水淹,小城市民也在年年岁岁与洪水打交道中,学会了与水共生,变得处事不惊,从容自如,也掌握了规律,摸索出应对的办法。水涨一尺,搬高一尺,水浸一楼搬二楼,水漫二楼上三楼。低水位的居民都备有小木船,二楼阳台都预设有出入口,墙壁嵌有拴船的铁环,就是为了发洪水时方便出入,即便洪水浸街,生活照样延续。
记得有一年涨洪水,洪水浸泡了主城区大半街道。上级领导突击视察,在洪水浸泡着一间店铺里,四位市民在围桌打麻将,泛黄的洪水泡过凳脚半尺余。领导问,“水浸街”了,你们还不撤走?这四人边打麻将边应话:东西已打包刚搬上楼,暂时无他事,先放松下。领导听了,没有责备反而露出宽慰的神情。
防洪堤建成后,洪水就很少浸上街了,市民们少了洪水来时搬家撤店的劳顿,少了生活诸多不便,小城更加安逸静好。
直到2005年6月,暴雨连日不止,上游几条江同时普降暴雨,出现大汛情,防洪堤也顶不住。两公里长的大堤同时漫堤。
也许是修筑了防洪堤,也许是上游修建了大型水利枢纽,洪水上街的历史一去不回头。老百姓再也不受洪患折腾了。小城真正享受着海晏河清的美好时光。
前段时间小城出现汛情,一度来势汹汹,数番超警戒水位,让三江总汇的小城再次引发各方关注。最终洪峰又一次顺利过境。
滔滔洪水,穿城而过,小城有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淡定大气,也添了一份别样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