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母亲一起翻看旧相册,一张老照片上一双古朴独特的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母亲说,这种鞋叫“靰鞡”,她祖上几代人都以加工、出售这种鞋为业,生意十分兴隆。
母亲已经89岁了,她出生在松花江畔的满族古镇乌拉街。乌拉街历史悠久,有“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城”之说。过去,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人们过冬时都离不开靰鞡鞋。这种鞋最大的特点是鞋底和鞋帮是用一块皮子做成的,鞋面捏褶,比较宽大,里面垫上柔软的乌拉草。乌拉草是一种三棱细草,晾干捶打后极其柔软,具有很强的保暖性。靰鞡鞋轻便暖和,即使在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中蹚雪窝子都不会冻伤脚,是老东北人十分喜爱的冬鞋。
母亲说,从她记事起,姥爷就接管经营着祖上传下来的名为“同聚兴”的靰鞡鞋店。由于靰鞡鞋比较独特,只有技艺娴熟的皮匠才能制作。母亲说,姥爷做鞋技术精湛,做事也极其用心,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店里忙碌。
靰鞡从材质上区分,有牛皮、鹿皮、猪皮等品种;从款式上区分,有矮、中、高腰之分。其中,以牛皮最优,以高腰最贵。牛皮又以牛脊背骨两侧的皮最佳,一张牛皮只能做出五六双好的靰鞡。因此,一双质量上乘的高腰靰鞡价格不菲,通常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买得起。
靰鞡的制作工序很繁琐,首先要鞣制皮子,用碱水、皮硝、石灰石浸泡,然后刮削、去毛、晾制、熟鞣,最后用谷草烟熏,使牛皮呈现黑红色。缝制靰鞡时,要先按照鞋样剪裁皮子,然后要经过绷楦、翻皮、上脸、拿褶、打孔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姥爷常说:靰鞡禁不禁穿,全在鞣皮子上;靰鞡好不好看,全在捏褶上。而皮子在鞣制过程中,浸泡时间很重要。浸泡时间长了,皮子就糟了,不结实;浸泡时间短了,皮子太硬,不好加工。经验丰富的姥爷对浸泡时间的掌握总是恰到好处,在缝制上更是精益求精,褶子捏得匀称好看,穿着也十分舒服。姥爷店里出售的靰鞡做工精细、价格公道,生意十分红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靰鞡被机器生产的棉鞋所取代,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关于靰鞡有很多美丽的传说,都已无从考证。在清代地理著作《吉林外纪》中,靰鞡被列入“东北三宝”,与人参、貂皮齐名,可见靰鞡在老东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清代吉林籍诗人沈承瑞曾经写诗咏叹靰鞡:“任他冰雪侵鞋冷,别处阳春与脚随。”
虽然靰鞡早已随着岁月的变迁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作为冰天雪地中的御寒之宝,曾经陪伴东北人度过一个个严寒的冬天。在今天看来,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鞋子,更是旧时光的印记,在民俗文化中留下一串温暖的足迹。
侯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