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装修完毕,临窗欠一景,好友见状,欣然为我添来一支佛肚竹。竹子七八节高,竹叶数十片,青中泛绿,置于窗内,窗扇外掀,留一巴掌大的空隙,正好可为竹叶外伸,阳光自早至晚,必有一时可照,竹子虽栽于室内,但闻风见阳,透气而阴晴分明,加上我爱之有加,适时施肥淋水,大肚竹日见其肚圆,枝长,叶茂,色翠,让人见之夸赞不已。
“一竹四季!”春日斜阳,正好凉风习习而至。茂名一文友来访,刚坐下,一杯六堡茶之后,见窗边竹子婆娑如舞,突然破口而出。我顿时有所悟,然后为友人之精妙点赞大加赞赏!
我平时并不仔细观察,对竹子只觉得叶若缺水,便以茶水灌溉,水到色润,非常见效。因此,虽对竹爱在心中,却没有喜形于形。今天经好友一点拨,哲思立闪,正合我意。
此佛肚竹有一个现象,无论淋多少水,它都能茁壮生长,但若十天八天没人给它加水,即会叶枯枝萎,如作死状,不知就里者,还以为竹子失水而不可救也。
我不以为然,不慌不忙,先给它浇水,然后坐下来,悠然自得地品起我的六堡茶。一天半天过后,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原来的“冬残”不见了,目前一派生机勃勃!
我因此感到,“一竹”真的包含了一年四季的景象:你看,竹头之泥土间,春刚至,便有两三个竹笋破土而出,让人欣喜万分。也同时,去年冬天,那十片八片枯叶,似乎不愿坠入泥土,不舍离开母身,依然紧咬竹枝,冬风吹不散,如今春风来了,更加飘逸其间,并随嫩枝一起舞蹈,不失姿容,且别有一番情趣。
佛肚竹的样子,竹头肚圆如佛祖,越往上看,佛肚渐小,竹枝渐繁,及至竹梢,竹叶葱郁,陈叶在枝头,熟叶居中,嫩叶如春之刚至,如出生之婴孩,乖乖探出头来。不说“一竹四季”,竹头如春冬交缠,竹枝似夏之活泼,秋之成熟,单说“一枝”,也有“四季”。
由物及人,感怀万千,世上万物,自有其生死轮回之道,阴晴残圆之理,人之为人,也有“一竹四季”“一枝四季”之象,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物我通透。
我的办公室还有一个天然之物,五百年的老荔枝木茶台,长2米多,宽1米多,可容7人围坐叹茶。友人大赏我的老荔枝木头茶几,“三树连一体,盘根错节,如虬如龙,世上稀缺之宝物。”我们一边啜茶之天然醇香,又一边论及万物之灵性。譬如目前之老荔枝头,也有如竹之命史,或应该说,佛肚竹之生命有如这一“鬼斧神工”之荔枝头,吸自然之精华,长世上之美姿,虽不及人之能说会道,却深有哲人之灵悟。引四季之律序,长万物之特质,赋神奇于一体。看似缺乏灵魂之“木”或“竹”,但由于比人更接地气,其生命之原始状态,更能折射出物性之神秘和传奇,并且不为人之意志所牵绊。
难怪千百年来,竹子等物多为文人墨客之灵感,或诗或画,或书或赋。吟之再吟,画之又画,书之复书,作品仍源源不断,旧意未释透,新意又袭来。可谓春夏秋冬,四时物语不尽,一年高歌不止。
“竹子最有烟火气息。”一位文友对竹子发自内心的赞美。他说,在农村,有竹子的地方肯定有村子,有人居住,有烟火人家。“竹子围围村”,这是我小时候,听老人唱的民谣中的一句歌词。有人觉得竹子作用不大,种蔗比种竹更好。于是,现在的农村,除非有人保护,不然几乎找不到一丛竹子了。这是一种忘本的短视行为。“过去的艰苦岁月,如果不是有一片竹林,都不知道怎么度日呢。”母亲回忆起竹子,伤感不已。她老人家说,竹子一年四季都有用处,春来食笋,夏可遮阴,秋下编竹,冬可挡风;竹叶可清热解毒,竹篾可制作农具生活用品,枯竹可柴火,竹枝可搭架建房……红土大地,唯有竹可以与岁月抗衰老,唯有竹可以四季常绿常青。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竹》诗,可称诗竹中之“一年四季”诗:“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如果要提问,为什么唯有竹子可以“一竹四季”,我琢磨了半天,最后读了清代诗人郑夑的《竹》之后,方顿悟:“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之所以一身可一年,四时皆景致,为儒学雅士青睐,就是因为它“一节复一节”,就是因为“千枝攒万枝”,就是因为“我自不开花”,因而才不至于“免撩蜂与蜂”,才致于“篱外清阴接药栏,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贾岛诗)。故竹乃真君子,“知音少”,但“粉节”可“筠漫岁寒”。可见,凡生命之四季,既统一于一体,又矛盾于时序,物我两忘,又物我如一,又物我四季,方可乐观于世,生生而不息。
喜欢竹子,并非一定要学竹子之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诗) ,这样的竹子,世间实在难求,人乃人也,想学如此之竹,韧如四季,坚不可摧,不容易!遑说如“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傅庞如诗),如此之高风亮节之清竹,如此之“甘为春山化雪涛”之竹,我也没机会学,凭自己的意志,想学也学不来。唯有如苏东坡的《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我之所以非常感谢好友,能识我之所好,赠我如此之“一竹四季”,让我一日早晚,一月三旬,一年四季,时时刻刻可以感受竹节之婆娑,翠筠之律韵,做到目之所及,物有所用,景能怡情,人生虽不如竹,却能净心清空而宁静身心,不为流俗左右,清清爽爽,洁净如春风夏雨秋黄冬雪,竹之不俗,世间何处可以寻之觅之?
邓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