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搬家以后,我住在一个菜市场附近。三五分钟的路程,横跨一条马路,再行几百米就可买菜。
第一次去那个菜市场,大约是七八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下午。它是我们那个小区新建的一家大市场。进去以后才发现,实在冷清,宽敞的大厅,空空荡荡,几个卖菜的女人,寂寞地站在菜摊旁边,菜也蔫不拉唧。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我宁愿跑远路去以前买菜的菜市场。
再一次去那个菜市场记不清是多久以后,缘由是为了赶时间。曾经冷清的地方,却热闹无比,每个摊位的女汉子都忙得不可开交。蔬菜品种丰富,价格实惠;摊主手脚麻利,态度和蔼可亲,整个菜市场一片繁忙。
日子慢慢地流淌。我在操持一日三餐中对这个菜市场的女人们越来越了解。她们大部分是从江北过来的,家里种着大片菜地。一江之隔的黄石,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需要新鲜蔬菜。黄石长江段的江北我是知道的,江滩过去以后是大片的菜地。我曾经在油菜花开时带着孩子去江堤放过风筝;我和同事还一起步行长长的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去江北游玩,在桃树下铺了垫子小憩,让花瓣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身上。古老的长江,如一条漂亮的飘带,吸引两岸的人们彼此跨越。
菜市场里江北的女子各怀绝技。有一名女子,她家摊位虽有电子秤,她却直接看重量,报钱数,分毫不差;有一家摊位出台优惠政策:买菜两种以上送点小葱。不管小葱卖到多么贵时,她都赠送,这种方式大大吸引了为买几根小葱而烦恼的家庭主妇。还有的推出会员方式的,来笼络客源。在这个菜市场,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意经”。
有的在卖菜收钱时会大声念:“辣椒5元收您10元,找零5元收好!”钱货两清,像影视片里老北京买卖人的作派,声音里透着热情。近些年兴起手机支付,每个菜摊上挂着数张二维码,如晃荡的钱袋子,到账语音此起彼伏。她们还有一样是相同的,你买一个土豆,几根芹菜,她们照样给你装得好好的,笑脸相迎。她们称呼那些跟她们女儿年龄相仿的顾客为“闺女”,仿佛是母亲在给女儿送菜。
菜市场里有“三姐妹”,她们最初也在蔬菜区卖菜,后来找到机会在旁边弄了三家门面,装修成一家大的店,做水果超市,外面摊位还是卖菜。姐姐有段日子挺着大肚子,听说是二胎,预产期快到了也没见歇下来,总是站在电子秤旁边忙着。她家的门面是菜市场里最早的水果自选超市,一开张生意红火得很。后来她们又在门口弄了一个机器炒糖栗子。大木桶一样的机器里面,褐色的野板栗和褐色的小石粒一起翻转,在灯光下泛着油光,引来小孩子围着看。我第一次看见,也饶有兴味地站着看了半天,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好点子。
那些女人一般在菜档里吃饭。有一次买菜,我去得特别晚,碰到有人在电磁炉上用肥肉炸油,香气扑鼻,我好奇地去看。虽然我的一日三餐由她们提供食材,却从没有想过她们是怎样吃饭的。
我喜欢这人间烟火源头的菜市场,每个菜档的女人都是那么朴实温暖。无法挑选菜时,我只能在这家买一点,那家买一点,照顾大家的生意。有时,附近有大型超市开张,我也常去凑热闹,给他们增添人气。
有一次,我们附近开了一家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巨无霸航母的那种。我也曾经去过那家大批发市场,看到很多老太太推着小推车上那里买菜,里面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有一些日子,这家菜市场的生意要暗淡一些。我担心:她们撑不下去时,会不会撤离这繁华似锦却又竞争激烈的江南?各地市场,哪一天没有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悲欢离合?令人欣喜的是,没过多久,这里又是一派生机盎然。这一群吃苦耐劳的女人,已经被生活的烈焰锻造成了钢铁,能抵挡人生风雨。她们打的是质量和服务两张牌。大白菜的叶子,总是被她们剥得只留下鲜嫩的部分。
每年大年三十的上午,她们就要匆匆忙忙地把菜抛出去,赶回家吃年饭。平时,她们都是晚上8点钟以后才收摊,那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一年到头,她们也就是春节休息几天,在家里好好吃几餐饭。
在这个菜市场,卖鱼的,杀鸡的,挥起大刀剁牛猪骨头的……到处都是女子的身影。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里,这些女子不仅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还给千万家庭带来了味蕾的欢愉。人间春色里,巾帼竞妖娆。
看到她们,我看到了万家灯火。感谢她们,用暖心服务把一个曾经冷清的菜市场,变成人世间的最美市场。
作者:肖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