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草这种野生植物,民间的别称有艾蒿、斑茅胆草等。蒿草做成的蒿草粑粑,是春天里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传统美食。
蒿草有两种,一种是柴蒿,野性十足,郊野遍地都是,最高能长到四五十厘米,叶茎却不能食用,只能为柴火,所以叫柴蒿;另一种是米蒿,生长在溪水边和草坡上,个头不高,叶片呈米白色,与野生荠菜相差无几,闻起来有股浓郁的芳香。
关于吃蒿草粑粑,各地的说法不一样。其中,在清明前后吃蒿草粑粑能保小孩健康平安的说法最是盛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这样介绍的,茵陈蒿切细煮汤代开水服,具有去眼热红肿、治伤寒头痛等多种功效。
米蒿属茵陈蒿一类。春季乍暖还寒,人体血脉初开,正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人们适量吃些蒿草粑,一为尝春,二为品美食,三为强身健体,可谓是一举几得的好事,足见百姓的智慧有多无穷。
蒿草粑粑的制作比较讲究。米蒿从溪边和草坡上采摘回来后,不能马上就食用,先得把米蒿清洗干净,再放入石臼内,用鹅卵石反复地舂,直到米蒿舂得粉碎,流出浓浓的汁液来,再用清水多洗几下,这样做出的蒿草粑粑就不会带苦涩味了。
另外,做蒿草粑粑还需要用柴火先炒出腊肉的油渍与香味。前面已切成米粒般大小的陈年腊肉,是号称“团青”的蒿草粑粑,在民间久负盛誉的一个最关键的食材。
蒿草粑粑的美味不仅仅在于食材,更在于那个烟火味十足的柴火灶。离开了乡村烟火气很浓的柴火灶,蒿草粑粑的美味也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人间”与“烟火”,是蒿草粑粑不可或缺的两个“价格不菲”的东西。
盛在碗里吃在嘴里的蒿草粑粑,瞅着粗糙,黑不溜秋,但掺入其中的腊肉味、蒿草味、米香味及柴火味,便融合成了坊间一道独一无二的美味,大家吃了自然是胃口大开,不亦乐乎。
清明节气前后,乡村人家做蒿草粑粑,或者自己品,或者送亲朋好友,或者担到集市上去卖几个零花钱。除了喜好蒿草粑粑这口以外,还有就是那心结和情结的驱动,它们在人们心里解不开,也不想解开……
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