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玻璃橱窗外,一个八九岁孩子的目光贪婪地游移。看完这本,问问价格,又看那本,又问价格。因为羞涩、着急,脑门上有细密的汗珠。仔细比较、分辨、不舍、忍痛割爱、下定决心,差不多半个小时选中一本满意的,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两张角票和分币。再擦干净两只因兴奋和激动而汗津津的小手,庄重地接过售货员阿姨手里那本最心仪的小人儿书。
回头仍然恋恋不舍,想着回家一定会把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一分一角攒起来,下回还来镇里的供销社,再把自己喜欢的小人儿书买回家。
手里马上变得沉甸甸。回到家里,饭也顾不上吃,读了一遍,意犹未尽,吃了晚饭,再读一遍。直到妈妈说,睡觉了。梦里,那些情节又在大脑中重演一遍。
第二天,少年把那本小人儿书放在上衣口袋中,故意露出一大截。小伙伴自然看见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小人儿书。大家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引诱,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猜测着口袋里小人儿书的秘密。
“是在镇上供销社买的吧?”“你说说是啥名?没准儿我还看过呢!”“是不是《岳飞传》,要不就是《三国演义》,上回我去城里,我姑家大哥就看的是这两本,我看过。”“借我看看吧!”“咱俩最好,先借我看看……”少年会在小伙伴面前雄赳赳,气昂昂,挺起小脑瓜,小伙伴们也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
要知道,一本新的小人儿书,其他人没看过,你就有了吹嘘和显摆、夸耀的本钱,小伙伴在一起,就有了唠嗑的话题。
供销社在镇里,对于乡村的孩子很遥远。这些不到十岁的孩子们,供销社不仅仅是二十公里的距离,更包含着孩子们很多的想象,很多的期待,很多的未知,还有这些乡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畏惧,渴望……
一本新的、小伙伴还不知道名字的小人儿书,在大家的内心掀起一阵波澜。聚在少年的周围,眼巴巴地看着那本小人儿书,听少年滔滔不绝,听他口若悬河,即使小伙伴关于这本小人儿书的情节听得过于迅速和简明扼要。小伙伴眼巴巴地看着小人儿书彩色封面,内页的手绘图案,是那样的吸引眼球。
当少年说出,先借给谁谁,“快点儿看,如果弄脏、弄坏,以后就不借给你了!”那个小伙伴准会高兴得不得了,双手接过小人儿书,准会小心地擦拭,即使上面不会有灰尘。就这样,大家轮流着阅读一本小人儿书。
上面说的那个少年,就是四十年前的我。
我们这代乡村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大概都是小人儿书吧!
过年去镇上,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街旁的供销社了,把母亲平时给的舍不得花的分币和硬币递上去,换回一本一毛钱左右的小人儿书。说是“小人儿书”,其实也不乏成年人和老人购买,因为许多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本身也是老少皆宜的。坐在小板凳上,有时候整整半天读下来,走路也有些飘摇了。
买的小人儿书一直攒着。自己比较精心,把边角折起的、揉皱的地方,弄整齐。放哪都不放心,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同学来我家,我就爱显摆,同学们就搬来小板凳围在一起,互相读给大家听,有些字还认不得,就“哼哼”带过。亲戚来串门,凡属带小朋友的,母亲也爱拿出我的“收藏”来招待他们。我还经常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放电影的游戏:用高粱秆制作一个类似电影银幕似的框架子,我在框架中一页一页地翻小人儿书,边翻边念画面下的文字及人物对话。小朋友听得聚精会神,看得如醉如痴。
这就是我们有小人儿书相伴的童年。我对童年阅读小人儿书的时光满是怀念;从岁月中走来的小人儿书,给我满是温暖的回忆,让我穿梭时光、梦回童年!
孙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