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资料图)
唐代词人张志和《渔歌》(又名《渔父》)(宋代有词牌《渔歌子》)五首,以其词意境隽永而传唱千古。然而,《渔歌》五首创作于何年?古往今来,无人给出一个确切的年份,今笔者试依照张志和的好友、唐代颜真卿的《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所述,作一番略考,以此推断《渔歌·西塞山》的创作年代。希翼求诸共识,更乞方家赐正。
《碑铭》云:
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仍改名志和,字子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愿之任,得还本贯。既而亲丧,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
“献策肃宗”,史载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后破长安,玄宗西逃,太子李享北上组织抗击叛军,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即位于灵州灵武,帝号肃宗,改元至德。灵武朝廷作为临时的草创政权,正值用人之际,但凡有出奇谋立军功者,肃宗不吝怀出黄麻,敕封频出,随堂命授。故张志和献策受职的时间应为肃宗即位至收复两京之间,其中肃宗驻跸灵武、彭原、凤翔等处时间长短不一。今取张志和灵武谒见肃宗,即确定“献策”时间为756年。
“寻复贬南浦尉”,“寻”的意思是“接着、随及”,据刘淇《助字辨略》卷二:“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之随即如何也”。就是说他受职与受贬时间间隔很短。史书记载建宁王李倓企图谋害广平王李俶,“上(肃宗)曰:渠(指建宁王)尝夜扪广平,意欲加害”(见《资治通鉴》),然事发未遂,建宁王被赐死。笔者推测李辅国和张良娣等借机上奏张志和身为金吾卫录事参军,职掌宫殿巡警之职,未能及时发现建宁王“夜扪广平”,故有失职之责,因此遭贬。即使不以笔者推测为是,但见张志和另一首诗“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张志和《渔父》),足以证明张志和乃以诗自叙方式,隐喻此次被贬谪的缘由。建宁王谋事赐死时间为至德二年正月至九月之间。史载正月,肃宗与李泌就天下兵马大元帅是否授予建宁王而商议,“上从容谓李泌曰,广平为元帅逾年,今欲命建宁专征,又恐势分。立广平为太子,何如?”(见《资治通鉴》),而到九月份,李泌就建宁王李倓之死心存余忿,执意归隐衡山。故此,笔者推定贬谪时间为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张志和遭贬至南浦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由录事参军八品上左降为从九品下的县尉。实际上至贬所万州南浦因兵乱路途阻隔,正式动身应当在收复西京长安之后。
“经量移”,即遇赦量移。至德二年“戊午,上御丹凤楼,赦天下”(见《资治通鉴》),遇赦时间为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幸运的是张志和仅历时间极短的贬谪生活,因赦量移,即可调入离京城更近的地方郡县任职,但志和“不愿之任,得还本贯”,回本贯(贯地何处待考)了。其“不愿之任,得还本贯”,此时志和有从九品官身,若不愿赴任,依《唐律疏议·职制》“诸之官,限满不赴者,一日笞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徙一年”,故“不愿之任”当有说服上司的理由,一般为笃疾或丁忧,疑隐有丧事在身,可能是父丧。
“既而亲丧”,父丧后可能接着母丧。按唐律志和流贬期间,也不能丁忧服丧,遇赦后方才可停官居丧。从《碑铭》的记述来看,尚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父母相继而亡,但“亲丧”,父丧或母丧的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至德二年岁末或乾元元年年初,若父母相继而亡,丧期叠加,仍守制三年余。
“不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公元760年十二月张志和服丧三年期满,于次年二月,家事安顿后遂泛舟出游。然760年十一月起,淮西节度使刘展兵变,渡江下蜀,陷苏州、越州等,东南动乱。志和定然不可能乘舟向东南浮泛出游,由是自本贯泛舟沿江西溯。春三月至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此时正值西塞山桃花盛开,江中鳜鱼洄游,春意盎然。长江在西塞山上流右折激荡,势从奔流,形成一个群山环抱,烟波浩渺,鸥鹭翔集,山岛竦峙的江湾,即今日磁湖之前身。此地山间林木翳蔽日,清泉潺汩,石洞幽秘,历代为修真炼仙之处。山下渔村星布,炊烟四起,渔歌唱晚。当临此景,张志和赋词一首《渔歌·西塞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及上所述,推断《渔歌·西塞山》创作于上元二年(761年)三月。
十月,上溯至樊山(今湖北鄂州市),张志和又赋《渔歌·钓台》一首,“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水经注》曰“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权常极饮萁上曰:堕台醉乃已”。此时志和身着裘衣,故推定为冬十月。(长江)钓台和西塞山在唐代以前史书记载尤为明确,绝无二处。宋代诗人徐俯一首《鹧鸪天·七泽三湘碧草连》也记叙志和曾垂钓樊山(即八字山)的事迹,“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八字山即今鄂州樊山。(戴)洋言于(庾)亮曰:“武昌土地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作八字,数不及九。昔吴用壬寅来上;创立宫城,至己酉,还下秣陵。陶公亦涉八年。土地盛衰有数,人心去就有期,不可移也。公宜更择吉处,武昌不可久住。”(见《晋书》)。当年,东吴孙权也是听信方士所言此山八字,数不及九(久),遂将国都迁往建业。历代舆地方志均对樊山别名八字山予以注疏。及上所述,推断《渔歌·钓台》创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十月。
762年初,张志和上溯至岳州,在此居留数月有余,再赋《渔歌·青草湖》一首“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青草湖确指今洞庭湖。依据诗词中“月正圆”“不用仙”等境象,似中秋时令,故拟定时间为秋八月。及上所述,推断《渔歌·青草湖》创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八月。
《碑铭》云:
恐元真浪迹不还,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闭竹门,十年不出。
其兄鹤龄担心志和浪迹不归本贯,无奈之下于会稽东郭买地筑茅斋,希冀招其至身边关照,尽兄悌。然而762年八月起,东南袁晁起义,至763年四月方渐平息。张志和应其兄之召请,大致五月自岳州青草湖(今洞庭湖)南下,沿长江经京杭运河入越州会稽东郭安居。《碑铭》言及十年闭门不出并非真正的“闭门不出”,大部分时间以潜心著述、习画为主,偶尔应邀诗画酬作,闲时泛舟垂纶。其间又作词《渔歌·松江》一首,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云,“……余世与玄真子有旧,早闻其名……”李德裕所言“余世”即指其祖父李栖筠,但凡世交故旧,绝非一面之缘,必有过往甚密的交集。如史载至德元年八月,李栖筠赴灵武,“行军司马李栖筠发精兵七千人,励以忠义而遣之”,被擢为殿中侍御史,可见与张志和有着相同的共赴国难经历。及后李栖筠迁浙西观察使,治所为苏州,张志和应遂应李栖筠之邀,赋《渔歌·松江》一首,“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词中“主人”即为李栖筠,筵间主宾共饮,相得甚欢。李栖筠于大历六年离开浙西,故《渔歌·松江》创作于大历三年至六年之间。两者之间有着不限以上时空交集,故而李德裕耳详“早闻其名”。值得一提的是“醉宿”渔舟似乎冥冥之中预示张志和的结局。及上所述,推断《渔歌·松江》创作于大历三年(768年)至大历六年(771年)之间。
《碑铭》云:
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公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
“大历五年,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八年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旧唐书·陈少游传》,陈少游离开越州时间为大历八年(773年),离任前少游为志和做两件事,其一,立闬闳。其二,造桥。一改志和门前十年无桥(763年-773年)的囧境。
《碑铭》云:
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
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得知颜真卿就任湖州刺史,赴湖州聚会。于会上志和做两事情,其一,应节作画。其二,人物卜评。画技惊四座,品人论如神。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为人“孤峻”,深居简出。《碑铭》云“十年不出”及“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尝诣问有何人往来”等语,应属不善交游、偏向幽处的隐者,但为何独赴颜真卿召集的喧腾集会?个中缘由可从相关历史文献中窥得片叶,“(至德)二年四月,朝于凤翔,授宪部尚书,寻加御史大夫”(见《旧唐书》),颜真卿当时专司监察,弹劾百僚,应该是比较了解张志和受贬的原因,以张志和与颜真卿在肃宗朝廷一段过往经历及其曾为肃宗幸臣的政治背景,这也是颜真卿特为志和撰写《碑铭》的主要动机。况且,能够成为颜真卿座上宾的原因,并非因张志和为浙地一介名流,毕竟志和彰显其名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翻开史书不难发现,凡与张志和生平关联人物,如颜真卿、陈少游、李栖筠、李泌等,无一例外皆有奔赴“(灵武)肃宗政权”的经历。
《碑铭》曰:
真卿以舴艋既敝,请命更之。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辨捷,皆此类也。
笔者释读本段含义应为:“倘若惠此馈赠,得见颜公(即往来苕霅之间)便利,乃吾之幸!”此为志和答谢调侃之语,故颜氏赞其“诙谐辩捷”。今人若解读为志和渔隐苕霅之间,且长年浮泛于此,那置会稽东郭草堂于何地?应该来说,志和得新舟之后,滞留在苕霅的时间(与颜真卿等交往)愈加频繁而已。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志和讯见颜真卿之前未曾来过苕霅,但笔者倾向于谒见颜真卿之后所写《渔歌·霅溪》,词云“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江上雪”,言及冬十月之后,荷衣指隐士之服饰,与荷叶无关。及上所述,笔者推测《渔歌·霅溪》创作于大历九年(774年)十月之后。
作者:吴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