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南文化学者胡卫东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海南是沿海地区,是一个台风频发的地区,由于自然的因素导致了台风频繁。沿海地区的男人上船海捞,女人负责劳作,为什么女人干的活更累,而她们却任劳任怨呢?因为她们干的活虽然很苦,却无风险。这也是海南第一次男女分工的形成,且分工得比较彻底。那时候海南下南洋的比较多,下南洋以后带回了商业文化,商业文化需要交流信息,所以海南就出现了喝老爸茶现象,这也强化了男女分工现象。
这样的分工让我想到这样的画面——海岛上的男人们拍着胸脯对女人们说:男主外女主内,海上的事情是外,岛上的事情是内,外边的事情归我们男人,岛上的耕种和家务归你们!
海南男人有的闯南洋,有的出海捕鱼,把耕田种地的重活撂给了女人们。后来,男人们不再闯南洋,捕鱼也越来越不容易,一部分人转而寻求读书之类的出路。另一部分人未必读书,干别的活在等机会,空闲下来只好休闲喝茶。
海南女人们在辛勤劳作中习惯了自己的角色,依然在田地里干活,或操持“风采车”之类的小生意。喝“老爸茶”却成了男人们喜爱的“传统”和习惯……这种情形文昌、琼海较为普遍。但在万宁,万宁的男人常常是跟女性一起做农活的,而且重活通常由男的来干,比如说开荒、犁田,上山砍柴等,多是男的来完成。认为女性腰软、心细,插秧之类的轻活就让她们来做。万宁男人多显得孔武彪悍、声音洪亮、较有血性,往往是干重活苦出来的。
2
胡卫东的说法用来解释海南沿海市县的情况言之成理,但像农耕色彩甚浓的定安和屯昌,几乎没有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劳作,其老爸茶店同样林立。相反,冬暖夏凉的五指山市人,原本意义上的老爸茶店少见,人们喜欢在河边摆桌饮茶赏景,只求更为闲适享受。这又怎么解释呢?笔者倾向于认为,老爸茶店的兴盛与否,与海洋和南洋现象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还是取决于气候是否长期炎热。而昼夜温度偏高的市县,比如昌江,老爸茶店也少见,因为昌江人要喝茶,宁愿增添生活成本——待在有空调的屋子里喝。
我在三亚、临高、澄迈和屯昌看到过当地人夜晚露天喝老爸茶的情形。这架势颇有“白天不方便喝晚上喝,白天没喝足晚上喝个够”的意思。
三亚的露天老爸茶店多设在街道两边的铺面前;屯昌县城则集中在电影院的斜对面,与电影院的生意相辅相成,相互照应,这里光线隐隐约约,是观看、议论马路上过往行人的最佳位置;临高县文澜江近千米的两岸江畔都摆了桌椅,茶客来往不断。澄迈县城的老爸茶场所就在环城大道的其中一边,没有路灯,桌椅就设在暗处,而茶水则由对面亮着灯光的店铺提供。茶客在朦胧的暗夜中喝完茶,将该付的钱放在桌上,极少有赖账的。
三亚籍作家陆小华与我谈到过三亚老爸茶:三亚人街边露天喝的茶,叫“老爸茶”。摆茶摊的摊主也不管顾客一拨来的人多人少,每一桌、每一壶茶只收二十元。按照这价格,肯定是挣不到多少钱的。这应该算是这个城市里最低廉的一种茶饮了。我们愿意去,倒也不是为了省钱。说白了,就是喜欢那种坐在街头、马路边上,四周开阔,说话不吵,抽烟不熏,白天看天、看流云。晚上看星星、看月亮,让人有一种通天接地的感觉。三亚地区长年天气炎热,在马路边上的树荫下摆卖茶饮的历史可谓久矣。一干朋友,都是文化圈子里的人。他们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看待这街边的老爸茶。经过若干次论证后,最后都认定:老爸茶也是三亚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十多年前,海口等地茶艺馆风行,龙昆南路有“中国茶道”和“世纪茶艺”两家盛极一时的茶艺馆,这应当是老爸茶店的升级换代,后来是“xx咖啡”的流行,与老爸茶似乎脱离了干系。但和老爸茶的功用都有共同之处:热带地区的人们流汗多,时常“缺水”,尤其需要“加水”。
3
有什么样的气候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固化自然就会形成习惯,喝“老爸茶”且交流信息正是热岛上长期被接受的习惯,这种习惯渐成一种文化现象。
老爸茶的盛行集中体现好些海南人那种闲适、随意、松散、爱热闹的生存状态。相对低消费的茶坊或茶场(所)也成了茶客们信息和思想交流的乐园,一切苦痛、烦恼、孤寂、困惑……都可以在这里消解。同样,欢乐、得意、荣耀也可以在这里张扬膨胀。这种场所笑脸最多,说话像在比赛谁声音大。你可以袒胸露臂,可以粗声大气,高声吆喝,可以吹吹牛皮,甚至小打小闹,打打扑克放纵自己。长期泡在老爸茶坊,在消解烦恼的同时,同样也会把曾经有过的激情和雄心壮志消解得云淡风轻。
海南白天通常炎热,需要饮品解渴,“老爸茶”成本低,可以长时间解渴;老爸茶店里吃的喝的都有,茶友之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可以像跑马拉松般长谈,习惯了大家都不觉得丢份……这是海南人爱喝老爸茶、老爸茶长期兴盛的根本原因,跟一个地方的人懒不懒没有直接关系。
“老爸茶”终究是气候环境的产物。
叶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