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道尽了清明到来时人间对先人的几多思念和哀思。
或许是天懂人意,天亦有情的缘故,每年的清明时节,常常会下起毛毛细雨,仿佛天空飘荡着人们的追思和哀愁!
清明无客不思家。小时候,父母每每告诫我们,不论远在天涯海角,都要回家拜祭先人。每到清明节前夕,父母总会把拜祭先人作为一件大事来筹划安排,逐个告知在外工作的孩子,叮嘱他们要回来。记忆中,我们家里一年之中,除春节外,清明必然是家人从四面八方回来相聚之时,拜祭先人更是全家人从不缺席的重要工作。
我们家里人员较多,大多数年轻人在外地工作。为了方便在外的家人回来,我们家里的扫墓时间,一般商定在清明节或前后的周末进行。
自从爷爷这一代人离开后,父亲便一直是我们家的向导。我们家人每年都跟随父亲到村里附近的山坡,一边扫墓,一边聆听父亲讲述先辈过往的一些事儿。但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近年来,父亲走路不方便了,父亲已经不能做我们的向导了。但是,有一样不会改变的,就是每到清明之时,父亲还是拄着拐杖,在晚辈们的搀扶下,在山下的草地上坐着等候,待我们在山头上扫墓结束后,才愿意和我们一起回家。
父亲八十七岁高龄,仍从不懈怠,带头感恩缅怀先人。每每看到此情景,我们的心灵都有一种无法名状的震撼!在父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爱的传递,我们看到了一种感恩的传承,我们看到了一种孝道的示范。
2023年底,父亲生命的长灯耗尽了人生最后一滴油,不幸离开我们了,再也不能做我们清明的向导了。“年年清明年年有,今又清明故人无”。今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没有父亲的清明节,是一个异常伤感的清明节,我心里有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追忆。父亲以往带着我们扫墓的情景,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父亲教导我们感恩孝义的声音,一阵阵在我脑海里回响。
每次清明回家,我们满怀愁思,缅怀先辈的同时,也明白了很多,收获了不少。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学会了感恩,我们学会了传承,学会了孝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清明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有一种感恩叫清明。
柯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