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曾经带我看戏的人不在了,可“戏”还在,“台脚”还在,“瘦咬漏”还在,永远都在。
老家的“瘦咬漏”呦,甜在心里的雷州老饼!
我老家雷州有一种饼叫“瘦咬漏”。很有趣的名字,这名字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何人取之,但我认为此名是“世界级”的!“瘦咬漏”是一种了不起的食物。一口下去既惊为“天饼”,口感类似现在城市里有着榴莲味的榴莲饼,又好像奶油冰皮。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在物资匮乏的农村里,这近乎完美的“天饼”能咬上一口,立即可以品味到整个童年的幸福。
眨眼之间,四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很深刻地记得“瘦咬漏”的样子和味道。此饼其貌不扬,与嘉岭白饼般大,表面呈白色,与包点又不一样,饼皮不经过发酵。最特别之处是,米粞按一定比例的黏米和糯米炒熟后打粉(俗称熟粉)。饼皮是熟料,满满的米香气味;馅料也是熟的,有甜味、有咸味,还有半咸甜味,有花生馅、有芝麻花生馅、有椰丝馅,多种口味可选。其制作简单快捷,一般都是现做现卖,捏一小撮糯米粞,洒点米粉,擀平擀薄,在擀平的熟皮上面,捞上满满的两勺馅料,像包饺子一样,左手掌心连带手指将饼皮围拢起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紧挨着快速转圈收口,左右手一上一下。一瞬间,一个圆圆的、鼓鼓的“瘦咬漏”就做好了。观看其制作过程,甚是一种享受。看得津津有味,吃起来有滋有味、吃后更是回味无穷。现做、现包、现卖、可现吃,方便得很。饼皮吃起来很弹软又有粘性,像大城市里的糯米糍,但又不像糯米糍,它几乎只属于农村。很结实很沉的饼,吃下去又耐饿又踏实,馅料高热量,可快速补充能量。
那时候最怕饿肚子,“瘦咬漏”正是填饱肚子的不二选择。只要吃上“瘦咬漏”,就天不怕地也不怕了。小时候常常期盼老家庙会活动的到来。每逢庙会唱戏的日子,也就意味着吃“瘦咬漏”的机会到了。戏场成为白天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老人们聚集在那儿,或闲坐在戏场的长木椅上拉家常,或静静地躺着仰望天空;小孩子们在这里嘻哈玩耍;中午从田地里劳作回来的人们,在这长椅短登上歇息小憩……太阳下山后,庙宇里、戏楼前又是热闹一片。
很多卖台脚(台脚:指戏台四周的地摊小食、美食或零食)的生意人开始在戏台周边摆起了摊位。劳作了一天的、吃过晚饭的大人们,托家带口从家里陆陆续续地向戏楼赶去,想早点“抢占”最佳的看戏位置,以图好好放松,好好享受一场雷剧的文化盛宴。这时候,我通常会拽着爷爷的衫脚尾,跟在爷爷的身后也赶戏场来了。
夜幕降临,戏楼上灯光亮起,后台各种乐器响起,演员们准备就绪,演出即将开始。戏楼里、看台上,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看戏的、卖台脚的、买台脚的,人山人海。看台长椅早已座无虚席,戏楼旁边也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摊位……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得看戏,爱凑热闹,调皮得很,打着看戏的名义,实则是奔着“瘦咬漏”而来。村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喜欢到处乱蹦乱跳,捉迷藏,你追我赶。我总是一个人悄悄地钻进戏楼后台偷看戏子们彩脸化妆。看得多了,渐渐地也学会了看脸谱,看懂了雷剧中不同颜色的脸谱象征着不同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至今还记得两部雷剧《六国封相》和《陈世美潘金莲》。看罢彩脸化妆,我的“戏”正式开始了。我从戏楼后台跑到戏楼前看台去找爷爷。爷爷晓得我的意思,很自然地从他兜里掏出钱递给我,轻轻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我孙子会花钱了,厉害喽,那是好事喽”。
爷爷的话引起旁边在座的人哈哈大笑。当时我不理会爷爷的话,就急匆匆地跑去买“台脚”了。吃“台脚”必吃“瘦咬漏”,吃完“瘦咬漏”我的“戏”也就看完了……
如今老家又逢唱戏,我又想起爷爷给我钱买“台脚”时说过的那一句。纵然曾经带我看戏的人不在了,可“戏”还在、“台脚”还在、“瘦咬漏”还在,永远都在。
老家的“瘦咬漏”呦,甜在心里的雷州老饼!
苏乃仲